金秋時節,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坡索村綿延起伏的青山下,層次豐富的富硒米稻田一望無邊,如詩如畫,稻田之上是一棟棟嶄新的洋樓。
東蘭縣屬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深度貧困縣,是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山區、大石山區,這里曾經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落后。如今,在南方電網公司的幫扶下,東蘭縣貧困發生率由“十二五”初期的將近50%下降到3%以下。現在,南方電網公司的扶貧干部們正在東蘭縣用攻城拔寨的決心進行扶貧攻堅最后的沖鋒。
“通過我們調查顯示,群眾滿意度已經達到了90%以上,年內整縣脫貧指標可以全部達標。”掛任東蘭縣委常委、副縣長的南方電網公司扶貧干部程偉田說,“我們深入踐行‘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宗旨,在東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初心不改、使命不移,越吃緊、越用勁,越努力、越精彩,脫貧攻堅戰必須打好必然打贏。”
扶貧產品長勢喜人,吸引大學生返鄉
在東蘭縣三石鎮三石園藝場,20個食用菌大棚已然拔地而起,大棚內,黃金菇、黑木耳、鹿角靈芝長勢喜人。
22歲的覃斌是三石鎮納桐村人,他長得陽光帥氣,穿著時下流行的韓版黑色帽衫,只是牛仔褲上沾滿的泥土讓他和城市里的青年有些不同,此刻他正帶著幾個農戶在大棚里采摘成熟的黃金菇。
覃斌今年夏天剛剛從廣西財經學院畢業,放棄了防城港工作機會的他,回到了東蘭縣,在廣西東蘭貴隆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做助理。覃斌樂呵呵地對記者說他“無怨無悔”,因為在這里他可以學到東西,也感覺前途很光明。
5月選址,6月簽約,7月動工,金秋十月已有經濟收益,這個山洼洼里的食用菌大棚此刻正在演繹“東蘭速度”。今年,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扶貧模式,由南方電網公司以每村10萬元支援村集體經濟的方式,投入幫扶資金400萬元建設40個食用菌大棚,幫助全縣34個2019年預脫貧村及6個極度貧困村發展食用菌產業,目前該產業已經開始發揮效益,預計每年可幫助每個貧困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1.1萬元左右。
為何在東蘭縣發展食用菌?運營食用菌大棚的廣西東蘭貴隆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文越告訴記者,東蘭縣有養桑樹的習俗,因為這里土地貧瘠,但桑樹卻可以在貧瘠的土地生長,而桑樹的枝干可以為食用菌提供養料。
從路邊看過去,東蘭縣坡索村的桑樹滿面青翠,桑葉在正午的陽光下閃爍著光芒。遠處,村里新修的樓房好像浮在一片綠色的海洋之上。
一條條白胖的蠶蟲蠕動著,撲在青翠的桑葉上,埋頭吃著大餐,傳出細密的沙沙聲……10月13日,東蘭縣坡索村更文片區文下屯,覃福滿在自家蠶房里,看著健康成長的蠶寶寶,開心地笑了。
“這批蠶明天就可以上簇,后天開始吐絲,結繭后就可以賣了。”覃福滿告訴記者,他每年養兩季蠶,一張蠶紙平均可以收90斤蠶繭,僅養蠶這一項,家里一年就有約2萬元的收入。
文下屯生產隊長覃福耀掰著手指頭說,在南方電網公司駐村干部、坡索村第一書記周晨的動員下,全屯40戶,超過一半種桑養蠶,年收入多的能達到12萬元,規模小的也有一兩萬元。種桑養蠶已經成為不少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桑蠶業雖然是短平快的項目,但對場地、勞力、桑田都有一定要求,并非人人適合。周晨針對坡索村土壤中硒含量高的特點,因地制宜推動村里種植“富硒墨米”“富硒粳米”“富硒大蒜”等優質特色農產品。
在東蘭縣城郊的委榮村烏雞養殖示范基地,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畫面:一聲叫喚,上千只雞迅速從各個角落里竄出來圍在一起,享受“午餐”。
近年來,該村看準烏雞養殖成效快、效益好、養殖難度相對低的特點,組織貧困村民大力發展烏雞養殖產業,利用山區閑置土地開辟出三大片養殖區,形成規模達6萬羽的烏雞養殖基地,成為東蘭縣第二大烏雞養殖扶貧項目。
委榮村黨支部書記韋忠介紹,今年委榮村養殖基地首批烏雞上市后,預計能夠帶來30余萬元經濟效益,參與養殖的貧困戶人均收入增加1000元,還有部分可納入村集體經濟收入。
在發展產業方面,利用“企業+合作社+黨員+貧困戶+電商”扶貧模式,由程偉田牽頭,目前已成功打響了“東蘭烏雞”扶貧產品品牌。
目前,東蘭烏雞已遠銷全國各地,也多次出現在廣西電網公司各個供電局的食堂,據多名供電局員工介紹,往往東蘭烏雞一出現,就被“搶食一空”,幾乎是食堂里最受歡迎的特色菜。除此之外,他們還在食堂吃過東蘭麻鴨、東蘭板栗,采購過東蘭墨米、山茶油、東蘭大米……
截至9月底,廣西電網公司購買對口幫扶貧困地區農產品金額突破1000萬,其中在東蘭縣采購農產品超過300萬元。
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廣西電網公司以“黨建+產業發展”為引領,把黨建工作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為扶貧產業發展注入活力,助推貧困群眾實現長久脫貧。
暴雨過后,萬家燈火依然通明
今年7月7日和7月13日的兩場暴雨讓整個東蘭縣都遭受了不小的打擊。暴雨過后,有的地方道路被沖斷了,房屋被沖垮了,稻田被淹了,水管斷了,手機信號也沒有了,只有電燈還一直是亮的……
“暴雨過后的那幾天一直沒有停過電,對家家戶戶來說,整晚留個燈,老人孩子也不那么害怕了。”坡索村村民覃松榮說。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東蘭縣堅強的電網經受住了考驗,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認可。在這兩場有氣象歷史記錄以來最大的強降雨襲擊中,為東蘭縣的百姓們點燃了希望的心燈。
如此堅強的電網建成遠非一日之功。“有電用”是貧困縣脫貧“九有一低于”、貧困戶脫貧“八有一超”中的重要環節。幫扶之初,南方電網公司就緊盯東蘭電力供應短板,派出幫扶隊員,對全縣電力供應進行全面摸底。數據顯示該縣已消除“無電村”和“無電戶”,但電力質量問題十分突出。
摸底之后,南方電網公司開始對東蘭電網實施全面改造。“十三五”以來,南方電網公司在東蘭縣共投入電力行業扶貧資金約7.8億元,全面升級東蘭縣主電網及農村電網建設。得益于逐年遞增的電網建設投入,東蘭用電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實現了貧困戶戶戶通電、貧困村村村通動力電。
今年10月13日是國慶小長假后的第一個休息日,廣西電網公司河池東蘭供電局副局長龍梅可沒閑著,她一早就跑到了位于三石鎮的食用菌大棚,和基地管理員黃昌偉溝通食用菌大棚用電問題,路上走得急,她深藍色的工裝褲子沾滿了泥土。
“食用菌菌棒培育對環境條件要求較高,如果沒有可靠電力的保障,食用菌產業做不起來。”黃昌偉介紹,面對扶貧菌種養殖車間對供電提出的要求,河池東蘭供電局主動靠前服務,及時組織人員對扶貧車間用電負荷進行勘測,并制定合理供電方案。
“電要走在扶貧產業前面。”據程偉田介紹,實際上,東蘭縣近年來大力發展烏雞、食用菌等特色種養產業,產業種養規模越來越大,用電需求也水漲船高,但養殖戶們從不用為用電操心。這是因為河池東蘭供電局主動對接當地產業扶貧,超前在這里進行了電網改造。
今年3月,南方電網公司制定了《東蘭縣電力行業扶貧示范縣創建方案》,明確了重點建設任務和電力行業扶貧示范項目,2019年再投入2.58億元,將東蘭縣建設成廣西電網電力行業扶貧示范縣。預計2019年底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81%、綜合電壓合格率達到99.15%、戶均配變容量達到2.2千伏安,優于國家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標準。
“現在我們進一步改造完善電網,全力推進創建電力行業扶貧示范縣項目。”河池東蘭供電局黨委書記、副局長龍文宇表示,在地處大石山區深處的東蘭縣打造電力行業示范點,意義重大。可他也感到了壓力,短短數月,要高質量完成400多個項目,工作量之大、任務之艱巨可想而知。
用真心與真情扶貧,譜寫南網情深
10月13日午后,在坡索村,周晨大汗淋漓地走在山間的硬化路上去農戶家探訪,他很快就超過了一群原本在他前面走得不緊不慢的鴨子,周晨自言自語道:“我都‘鴨’力山大了,你們還這么淡定。”
在周晨旁邊,淡定的不止是鴨子,坡索村村干部韋和平笑呵呵地對記者說:“周書記在我們村,就像親人一樣,有他在,我們放心,沒有什么困難戰勝不了。”
在今年7月的災后重建當中,周晨和村“兩委”干部一起,硬是靠雙腳,把坡索村29個屯走了個遍,摸清了基本受災情況,他自己也卷起褲腿,帶頭揮起鐵鍬、鋤頭,一筐一筐地清理碎石和泥巴。他每天走路超過4萬步,腳上的運動鞋3天來就走壞了3雙。
功夫不負有心人,截至目前,東蘭縣因災受損的房屋、道路等基礎設施恢復工作基本完成,基本不影響今年的整縣脫貧目標,無因災返貧現象。
在東蘭縣,被當地人視為親人的南方電網公司扶貧干部可不止周晨一人。
“早飯為什么沒吃呢?以后可不許這樣了。”10月13日中午,在東蘭縣城的一家羊肉粉店,龍梅用母親的口吻對一個穿著中學校服的女孩嗔怪道。“好的,姨媽。”坐她對面的白凈乖巧的女孩調皮地吐了一下舌頭。
這個女孩是龍梅在永模村資助的21名失親留守兒童之一,父母已雙亡,平時在國清中學讀書,周末就吃住在縣城的龍梅“姨媽”家。
龍梅曾擔任東蘭縣永模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她跟進的南方電網公司教育扶貧項目惠及數千名貧困學子,她資助了永模村21名失親留守兒童,她還是全村37位孤寡老人最貼心的“女兒”……
在今年7月7日暴雨后的第二天,看起來文弱的程偉田連續8個小時徒步28公里,進入東蘭縣災情最重的切學鄉查看災情。“當時渾身都濕透了,衣服上全是泥,可是不親自去一趟,怎么能放心啊?”程偉田說。
周晨、龍梅、程偉田……這些南網人用真心和真情在東蘭縣做好電力行業扶貧和定點扶貧工作,在東蘭縣的山水之間真情譜寫南網情深。
目前,東蘭縣的脫貧攻堅已經進入了沖刺階段,在東蘭的南方電網公司扶貧干部們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緊要關頭,越要堅定必勝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氣攻城拔寨的決心。”他們正在進行扶貧攻堅最后的沖鋒。
“現在沒有周末了,不但如此,我們恨不得把每一天都掰成兩天,爭分奪秒,只爭朝夕。”程偉田說,“目前各項大的工作基本完成,主要力量在于查缺補漏,特別是在一些扣分項、小指標等方面,爭取不扣分多加分。十幾個工作小組進行最后的指標梳理及整改,并開展龐大的迎檢資料整理備查。”
東蘭這個集革命老區、貧困地區于一體的神奇土地,因南網人的參與而發生改變,因南方電網公司的援助而脫貧奔小康。“這是群眾之幸事,也是我輩之福氣。”程偉田感慨道。
責任編輯:周小博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